| 在中国家庭里,“妈妈带娃” 好像成了一种不用多说的默认习惯。 孩子半夜饿了,爬起来冲奶粉的多半是妈妈; 睡前要听故事,坐在床边轻声细讲的是妈妈; 辅导作业时被气得血压飙升、忍不住崩溃的,往往还是妈妈。 孩子半夜饿了,爬起来冲奶粉的多半是妈妈; 睡前要听故事,坐在床边轻声细讲的是妈妈; 辅导作业时被气得血压飙升、忍不住崩溃的,往往还是妈妈。 似乎大家都默认了:带娃这件事,妈妈天生就该是主力。 但研究发现,有个人带娃,孩子智商可能会变得更高——这个人就是孩子爸爸。 听到这儿,估计一些妈妈会不认同了: “我天天为孩子操心,还不如孩子爸爸,那我岂不是白带了!” “我天天为孩子操心,还不如孩子爸爸,那我岂不是白带了!” 别急,听小编慢慢分析!都是有资料作证的。 为什么爸爸带娃 展开剩余82%孩子智商会更高 哈佛大学临床儿童医学科学系的迈克尔·约格曼(Michael Yogman)教授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: 那些在童年过程中和自己父亲互动更多的孩子,平均来看智商会更高一些,同时在应试教育和与人交流方面更加顺畅,情绪相对也更稳定。 那些在童年过程中和自己父亲互动更多的孩子,平均来看智商会更高一些,同时在应试教育和与人交流方面更加顺畅,情绪相对也更稳定。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丹尼尔·内特尔(Daniel Nettle)博士研究组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: 在其长期跟踪调查的研究对象家庭中,那些孩子和父亲有更长久和亲密的样本,明显能够发现父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。 在其长期跟踪调查的研究对象家庭中,那些孩子和父亲有更长久和亲密的样本,明显能够发现父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。 耶鲁大学曾做过 12 年追踪研究,结果显示: 爸爸带出来的孩子,长大后智商普遍偏高,进入社会后也更容易成功。 爸爸带出来的孩子,长大后智商普遍偏高,进入社会后也更容易成功。 这样的积极影响对孩子影响深远,甚至到数十年之后还存在。 德国著名神童卡尔·威特(Karl Witte)的成长和教育经历,为后世研究者带来了“才能递减法则”。 这个法则指出,在婴幼儿教育中,孩子天赋的开发程度会随着发现天赋的年龄增长而降低。 才能递减法则 简单来说,如果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有100%的天赋,从出生就开始培养,成年后这项天赋可能会被完全激发。 但要是3岁才开始培养,成年后可能只能发挥出90%的天赋;5岁才开始培养,也许就只剩下80%了。 而孩子在有父亲陪伴的情况下,其潜能往往会被更早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。 当然,这并不是说妈妈带娃就不好。 妈妈的细心和温柔,对孩子同样是很重要。但爸爸的参与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成长环境,让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。 爸爸的陪伴 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男女的大脑结构存在差异,这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带孩子的方式上有所不同。 外甥当时刚满十个月,正在学走路。我姐家的门槛又很高,出于安全考虑,姐姐每次看到外甥走到门槛边上时都会制止他。 但姐夫却鼓励孩子说: “别怕,爸爸在这儿扶着你呢,来!” “别怕,爸爸在这儿扶着你呢,来!” 这么一个小小的场景,就能明显看出男女带娃思维的区别。 如果爸爸经常陪伴孩子,孩子就能获得和妈妈带时不一样的体验。 这些体验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更丰富的刺激,让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,从而开拓孩子的视野。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,孩子也会渐渐明白如何在不同的人和环境面前,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。 这样一来,等孩子上学了,能更快融入集体生活;以后工作了,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。 爸爸爱运动 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开发 从生理构造来说,男性的激素水平比较高,精力也更充沛;从心理方面来看,男性内心深处的好胜心,更容易被运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。 一些数据可以证明,男性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冒险精神。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,2017年户外运动事故中男性占比高达69%。 这些数据表明,相较于女性,男性面临的意外伤害风险是更高的。 所以,一般情况下,男性的精力比女性更充沛,也更喜欢运动和冒险活动。 而多活动能让大脑的血液流动得更快,从而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。 我一位同事爸爸,每周末都会带孩子去爬山,全程都不抱孩子。 不仅让孩子自己走完全程,还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找虫子、捡树叶。长久下来,这个孩子的身体变得特别棒,人也非常自信。 大部分妈妈看到这里,可能会有点担心: “难道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吗?爸爸真的比我们更会带孩子?” “难道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吗?爸爸真的比我们更会带孩子?” 但在带孩子这件事上,爸爸和妈妈都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,也各有长处。 育儿不是妈妈的权利,只有爸爸妈妈互相配合,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最有利于成长的环境。 发布于:北京市
|